甘肃中医药大学简介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甘肃中医学院。1989年,学校在甘南州卫生学校藏医学专业基础上创办藏医系,逐渐发展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藏医学院。2014年,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学校。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2017年,和平校区建成并作为办学主校区。现有和平、五里铺、定西、甘南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888余亩。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勤奋、严谨、继承、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西部求特色发展,传承仁术重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遵循“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坚决扛起甘肃中医药高等教育和现代医学高等教育两面“大旗”,建成了以中医药学、现代医学和医学相关学科为主体的3个专业群、本硕博一体推进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万余名学子、千余亩校园、百余名名师名医的现代大学格局。建校47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七万余名高层次医疗卫生及相关专业人才。
学校为甘肃省高水平新医科建设高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入选甘肃省高水平“新医科”建设专业,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入选甘肃省高水平“新工科”建设专业。有医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1个、省级一流特色学科(A类)3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2个、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9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39个。开设本科专业35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0门。
学校现有教学机构16个,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6所、实践教学基地150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有全日制在校生19757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5663人、硕士研究生3607人、博士研究生262人,预科生97人。学历教育本科留学生111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留学生17人。荣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得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以上27项。
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5337人(含附属医院)。其中,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6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2人、青年学者3人,长江学者特岗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2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人、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国家种子种苗岗位科学家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省名中医106人,省优秀专家16人,省高校教学名师17人,省园丁奖16人,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40人,省“333”“555”人才工程22人,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省拔尖领军人才3人,省领军人才27人,省飞天学者35人,省陇原青年英才25人,省卫生厅领军人才27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1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24人。
学校建有高水平、有特色、可共享的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基地、重点实验室)44个。其中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17个,厅局级17个,校级10个。目前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总量达153.79万册,拥有各类数据库25个,电子图书230.09万余册,电子期刊369.49万余册。
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963项,经费12215.7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2项,经费3024万元。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9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35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获国家专利156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出版学术专著67部,发表学术论文1798篇。研发院内制剂160个。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3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医儿科杂志》《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为“西牛计划”之“优秀中文科技期刊”。
学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本着“文化先行、医药互促、强化认同、实体合作”的思路,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向西交流发展,已与摩尔多瓦、泰国、巴西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了9所“岐黄中医学院”和6个“中医中心”,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提升。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口支援,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甘肃医院。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守正创新、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主体地位和特色优势,突出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紧紧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1136”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加快建设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努力为健康中国、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数据更新于2025年3月)